近日 第六届盐城市 “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 候选事迹公示
“乡亲七十六年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 成功入选
村民打扫墓地
村民为烈士墓献花
滨海县樊集村:乡亲七十六年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 你为国献身,我为你守墓。从1943年至今,滨海县樊集村乡亲们接力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13位无名烈士守墓已有76个年头,他们用实际行动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自发来祭扫烈士,为烈士墓填土、修葺,从未间断。76年间,烈士陵墓也多次面临迁移,都被村民们想方设法化解了。2018年秋天,滨淮镇人民政府和樊集村村民筹资4万多元对烈士墓进行修建,为他们立碑,让烈士的墓地松柏常青。不仅如此,乡亲们还通过各种渠道为烈士发布寻亲信息,目前,已经为2位烈士找到了亲人。江苏卫视、扬子晚报、盐城晚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1 感动多一点
现在的墓园是2018年由滨淮镇人民政府和樊集村村民筹资4万多元新建的。据村里老人回忆,原来的烈士墓是1943年建的。那一年,在现今的响水七套镇战斗中牺牲的13名烈士遗体被送到了现在的樊集村境内进行安葬。
村民张耀伯回忆往事
安葬的烈士中,确认身份的只有徐法道、杨德海两位。徐法道烈士的遗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他的妻子和通讯员认领并迁回老家。现在的墓园中还安葬着杨德海和其他十位无名烈士。从1943年至今,樊集村的乡亲们已经守护烈士墓76年,他们每年清明节都会来祭扫烈士,为烈士墓填土、修葺,从未间断。
为保住烈士墓排水渠专门改道 樊集四组71岁村民潘邦礼回忆,这13位烈士在牺牲后,遗体就放在他家屋后的萝卜田里好几天。“刚开始就是土坟墓,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烈士坟墓日渐滩塌, 我和二组组长刘长付每年负责填坟。” 1995年后,现任村主任邱祥忠在每年的清明节,都组织干部群众为13位烈士填坟。2018年秋天,滨淮镇党委政府专门为13位烈士墓修建水泥坟墓、栽植松柏、建成一座围墙陵园。 自1943年起,一轮又一轮的守护,这一坚持就是76年。樊集村党支部书记樊启峰称,2000年,该村开挖排水渠必经13位烈士墓,为了守住这座墓,干部群众一致要求排水渠改道。“最后,排水渠绕了一个大弯子,这样13位烈士墓就永远留在我们村里了。”
村里把排水渠改道
76年的守护 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们在缅怀这些烈士的同时 更要向那些义务守护烈士墓的 樊集村的乡亲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