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近年来,东坎街道沙埔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去年,脱贫户达到了63户,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截至目前,该村通过自主创业、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和争取公益性岗位脱贫的农户已经达到了114户326人,脱贫率达96.7%。
张士江是东坎街道沙浦村2017年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为了早日脱贫,张士江选择自主创业,村里帮他争取了创业资金,现在他依靠养殖山羊,每年能增加三万元左右的收入,并且在2018年年初实现了脱贫,生活也越来越好。
2019年,沙浦村还有7户贫困户未脱贫,这些贫困户很多都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乔志杨就是其中一位。2012年6月,乔志杨被诊断出脑溢血,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父亲乔忠诚告诉小编,村里在帮助他家向县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金的同时,还积极实施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极大地缓解了全家的压力。
沙浦村曾是经济薄弱村。近年来,沙浦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开展村级债务化解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到户、结对帮扶、康居工程等富民项目,给村里百姓带来了实惠,如今的沙浦村已是省级“水美乡村”,处处展现出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美景。
2018年,八巨镇前案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全村共有74户173人实现脱贫。 天场镇秉义村通过自主创业、实施产业到户项目、电商扶贫和争取公益性岗位,使20多户低收入农户顺利脱贫。 2018年,县现代农业园夹堆村共脱贫25户56人,村集体增加收入20.6万元,户均增收1000多元。2019年,该村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创业富民和服务群众的作用,盘活现有资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7户低收入农户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
同样,东坎街道新安村以村美、民富为工作方向,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新发展高效农业1000亩,新上工业企业16家,三产增加值年均增幅20%以上,村集体积累达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由过去的经济薄弱村,变成现在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
脱贫致富快 全靠产业带近年来,滨海坚持将自身“造血”与外部“输血”相结合,鼓励各经济薄弱村把配股分红资金作为起步资金,通过集体牵头成立协会、合作社等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直接参与、间接务工等途径,发展光伏、物业、农机服务、电子商务、四青蔬菜等集体增收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经营服务,全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年实施产业项目到户1万个以上。目前,严格按照“双产叠加”模式实施的滨淮镇城门村280亩草皮、坎北街道光伏发电项目已产生收益;高效农业园、瓜蒌种植加工、粉丝加工、稻田龙虾等项目已完成土地预流转或报批,正在按预期进度有序推进。
2018年以来,滨海着力构建以产业扶贫为引领,以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为支撑,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已累计脱贫3.53万户、8.75万人,化解村级债务1.51亿元,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标,达到了退出省重点帮扶县标准。 今年,滨海按照脱贫攻坚倒计时要求,聚焦未脱贫的0.65万户、1.7万人和未达标的110个县重点帮扶村,在加强产业扶贫的同时,不断完善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阳光监管和“1+3”清单式帮扶责任落实“三大体系”,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见效。
强化规划引领 根据 一户一档一措施、一村一策一规划的“六个一”要求,制定脱贫措施。坚持扶贫标准目标,紧紧围绕稳定持续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对标对表脱贫节点,倾听低收入群众想法和意愿,分析低收入农户家庭比较优势和潜力,掌握脱贫需求,将帮扶项目落实到低收入农户、低收入人口,并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确保群众有意愿、措施能落地、如期能脱贫。 严格落实时限 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组织镇村力量入户开展工作,将所有未脱贫户摸排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赢得主动,打下坚实基础。实行专项督査,力求“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务实、有效、管用,成为低收入农户真脱贫、不返贫的“作战图”。
落实帮扶举措 按照“自主经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联合经营、创业就业”“五种”增收模式,调整产业,增加就业,全年将提供各类扶贫资金3000万元,对低收入农户进行产业就业到户扶持。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和电商销售平台、直销“五方挂钩”后方单位等产地对接机制,做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户至少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强化“壮大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能人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务工性就业”“五种”就业模式,实施万人培训、万岗开发、万人输出工程,满足低收入农户外出务工和在家门口就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