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严刑洒热血 李阜中
在淮河入海水道枢纽的北侧,滨海县丁字河南端的东坎镇三友村境内,有一座四周松柏环绕的烈士墓,安葬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阜东县潘荡区开平乡农会会长李阜中烈士。
李阜中,原名李富中,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6),系阜宁县二区开平乡第四保(今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人。青少年时期,他目睹了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欺压,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怅惘。 可作为一个出身穷苦的农家子弟,虽然热血沸腾,有志报国,却不知出路在哪里,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只好面朝黄土背朝天,当长工,做伙计,受尽地主恶霸、地痞流氓和土匪的剥削、压榨。
1940年10月,共产党、毛主席派来的八路军五纵队来到盐阜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打日寇,锄汉奸,剿匪反霸,减租减息,让大家过上平安的日子。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做法,使李阜中深深认识到:这是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党;只有依靠她的领导,穷苦百姓才有希望,落后贫穷的中国才有希望。 民运工作队的同志找他谈心,要他出来参加革命,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来,他二话没说,慨然应允。他和地方抗日干部一起走东庄到西庄,宣传抗日,征缴公粮公草,动员青壮年参加地方武装……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情,他总是积极带头,自告奋勇。
不少人见他整日里忙个不停,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忙来忙去的,图的什么呢?”他笑欢欢地回答道:“抗日不分老少,抗日人人有责。我这么大的岁数不图什么,就是希望早日把小鬼子赶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由于他表现积极,1941年春天,年已45岁的李阜中被组织上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为人厚道,性格耿直,办事扎实,肯为群众出力流汗,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久,被任命为潘荡区开平乡农会会长兼第四保保长。 1943年2月,日伪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于2月19日占领东坎,随后在东坎、三里的狼毛墩、坎北的王团荡、通榆的瘦蛏洼等地建立据点,对敌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为避敌锋芒,减少不必要的牺牲,阜东县委、县政府和各区委要求已经暴露的党员干部撤离本地,转移到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当组织上将这决定告知李阜中时,他却笑了笑说:“没关系,我这把年纪,敌人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家人也劝他避一避,可他态度坚决,坚持要求留在原地开展对敌斗争,组织上只好同意他的请求。当时的开平乡,地理位置极为显要,距县城东坎不到10里路远,东坎至阜宁的一道公路贯穿其境内。日寇占领东坎后,其飞扬跋扈的骑兵、各种车辆和辎重物资经常要从这里通过。
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李阜中经常带领乡抗日民兵或在公路两侧伏击过往敌人,或到路上挖陷坑、埋炸药炸毁敌人车辆,每当日军来追剿时,李阜中带领民兵利用有利地形,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使敌人伤透脑筋,恨之入骨。
1943年10月下旬,地里的庄稼已基本收光。失去青纱帐的掩护,李阜中他们的活动更加困难,但他仍带领地方民兵利用沟河圩塘等有利地形,不时地袭击敌人。一天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一个姓孙的民兵因违反纪律,被李阜中批评了几句,怀恨在心,加之畏敌心理,耐不得艰苦,竟当起可耻叛徒,以回家取衣物为借口,跑到距李阜中藏身四里路远的通榆瘦蛏洼敌据点告密。 敌人听说后,出动20多人前往抓捕,睡梦中的李阜中被蜂拥而来的敌人惊醒,奋起抵抗,经过一阵激烈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连夜被敌人带到瘦蛏洼据点进行审问。
开始时,敌人对李阜中并没有重视,看他胡子拉碴、满脸皱纹的样子,认为他顶多是个普通民兵,不可能是共产党的乡干部,怀疑姓孙的为邀功领赏而说谎,可是,在叛徒再三指证下,敌人开始对李阜中用起重刑。面对叛徒,李阜中大声怒斥:“你这个无耻的叛徒,绝没有好下场!”
姓孙叛徒无地自容,低头鼠窜而去,再也不敢见李阜中的面,后来,跑到阜宁敌据点,当起了伪军,在一次战斗中被我新四军击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见李阜中不肯屈服,敌人给他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进行百般折磨,但这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在敌人淫威面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向敌人吐露我党的一个字。
敌人看用硬的手段不行,就来软的,利诱他:“只要你投降,就放你出去,给你官做,让你全家过上好的生活。”可李阜中坚定地说:“要我投降,当你们走狗,是妄想!”毫无人性的敌人无计可施之后,竟将重刑后的李阜中活活埋入土中,待血全部涌上颈部时,用刺刀刺向他的头部,导致他血流冲天而壮烈牺牲。 李阜中牺牲后,家乡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继续拿起武器,投入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以实际行动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英魂。当年12月20日,在我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沉重打击之下,东坎、通榆等地敌据点相继被拔掉,阜东大地终于再现胜利的曙光。
为了铭记烈士的英名,1945年,阜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开平乡第四保改名为阜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