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四批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入选的5人分别是传统美术类别的陈成(陈正彪木雕);传统技艺类别的王为国(允大槽坊白酒制作工艺)、陶亚明(滨海香肠制作技艺)、祁茂华(陈涛“老祁”粉丝制作技艺)、沈钰梁(梁字五粮粥制作技艺)。
近年来,滨海高度重视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未来将继续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滨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正彪木雕 陈正彪木雕是潮州木雕与苏派木雕技艺的综合载体,至今大约有140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时间的演变与摸索中已经形成陈正彪木雕艺术手法。 1934年陈氏第19世孙陈广志先生搬迁于淮阴后定居现在的滨海境内。根据当地树木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雕刻制作木床、木桶、木碗、木制桌椅等生活用具。陈正彪木雕可分为浮雕、圆雕、根雕、镂空四大类。浮雕即在木制品的表面雕刻上图案,一般由龙凤图案、吉祥图案、云勾、回形纹等构成。圆雕大多是仿真实人物、动物的雕刻,又称立体雕刻,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随型雕是以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镂空是一种刻透的艺术,主要用于八仙桌、窗棂等。陈正彪木雕的整体形成在《陈氏宗谱》中有明确记载。
陈成,蔡桥镇人,木雕技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正彪木雕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盐城国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江苏省“三带”乡土人才,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师从其父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钱锦华。木雕代表作品有《木雕香木衣架》《鹤鹿同春》《知足常乐》等。
允大糟坊白酒制作工艺 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是传承清乾隆年间允大槽坊的一种生产工艺。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制作的麦曲,经过糖化发酵,再取用“玉醍神泉”之水软化为母液酿酒。 据《滨海县志》记载,1958年,轻工业部副部长宋乃德致函滨海县委,建议抓好恢复八滩酒厂的生产和扩建工作,要求发扬传统生产工艺,保持“允大”糟坊风味,并亲笔题写滨海县八滩酒厂厂名。该厂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起13间草房,聘请老酿酒师后人掌作,采用传统工艺,酿出保持“允大”风格的白酒,起初年产量五六十吨。
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项目传承人江苏允大酒业集团迎宾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参阅典籍,访问老者,终于在八滩镇西北掘得古井遗址,修古井、造凉亭、引神泉,再兴“允大糟坊”酒业。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闻之,欣然挥笔,题“允大糟坊”之名,让八滩古井历史文化遗存再展风姿,为淮河门户、东方新港——滨海港增光添彩。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传承八滩白酒文化的开放窗口和海内外人士观光旅游的人文景点。
滨海香肠制作技艺 滨海香肠(八滩陶氏)制作技艺是我县群众一百多年来在滨海香肠摄食过程中,保持地域特色的色、香、味、形特性,以及其自然古朴的生产加工方式,保留原有猪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一项传统技艺。 项目特点是选用滨海当地生产的土猪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中使用木器、竹器、陶瓷等传统工具,将猪的前夹心和后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切成小方块,放在木盆或陶盆里,加名贵特制的香肠香料、葡萄糖水拌和。拌好后,静置3~4小时。这样香料和葡萄糖水就能浸入肉里,然后再加糖、酱油、酒拌和,注重拌透。拌好后,将肉灌进小肠衣内,一面用针在肠上戳眼放出里面的空气,一面用手挤抹,并用花线将两头扎牢。这样做,肉块挤得紧,质量好。灌进肉的肠,挂在晒架上吹晒。一般约晒5个晴天,然后取下入仓凉挂。
陈涛(老祁)粉丝制作技艺 老祁粉丝是滨海红薯加工业的开山鼻祖,光绪12年《阜宁县志》(滨海县未建制前与现阜宁县统称阜宁)、民国21年《阜宁县新志》《滨海县志》《祁氏宗谱》等历史资料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老祁粉丝”选用与小麦轮种的红薯为主要原料,分为刮、洗、切、磨、晃、锤、淀、漏、晾九道工序,即“祁氏九法”。
刮,是红薯带泥去皮的一种刀法。该刀法不会在红薯表皮形成切口,避免了泥土污染红薯粉浆。洗,使用柳筐等八卦图形器皿,利用离心率晃洗。 红薯切片直接置于通风处阴干,兑水用石磨研磨,成浆加水稀释后,用特制晃浆,去掉浆料中的渣滓,过滤后的红薯浆放入陶制器皿沉淀,沉淀物细腻度达到要求后,取出吊团去水,再光照晒干粗磨即为红薯粉。 红薯粉晒干后,放到石碓中锤打,使淀粉产生很强的韧性,便于生产粉丝,这是“老祁粉丝”的特有工艺。民间制作红薯粉丝,一般会添加明矾,使粉丝产生韧性,易于成型,但明矾有毒,对人体有害。“老祁粉丝”摒弃添加明矾这一流程,独创用石碓锤打、使淀粉产生韧性的工艺,确保粉丝更绿色健康。 梁字五粮粥制作技艺 梁字五粮粥始于清朝末年,从皇宫流出的粥谱,距今约150余年历史,所继承的五粮粥手艺则是抗战时期——梁士黄之手,先后传承给女儿梁平以及外孙沈钰梁,至今已是第三代传人。 梁字五粮粥是以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为原料,经过两个小时熬煮,将五种粮食融合,画龙点睛之融合,制作出沁人心脾的粥。
梁字五粮粥的主要特点在于五粮粥的粥白静、米透明,透明的米入口即化,而且把粮食的原始香味体现到极致。五粮粥还是纯绿色、零添加、无公害食品,是孩子的营养美食、中年人的健康美食、老年人的养生美食。 梁字五粮粥不仅承载了人们美好的回忆,更是祖辈智慧的结晶。五粮粥,“五粮”是指健康杂粮,“粥”是传统养生之本。 截止目前 滨海现有县级非遗传承人12名 市级非遗传承人7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