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便签条,写一年是工作,写十年是警心;小小便签条,递给办事群众的是方便,回馈给自己的是成长;泛黄便签条,纸短情长写不完的是岁月深处的为民情深。她就是盐城市公安局滨海县局东坎派出所户籍窗口民警武俸伊。
武俸伊,女,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滨海县公安局东坎派出所户籍民警。先后被县妇联授予“滨海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团县委授予“滨海县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县局表彰为“十佳女警”、“青年岗位能手”及获评优秀公务员及嘉奖5次。 新警事——便签里的成长 户籍窗口是公安机关与群众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窗口业务质量与服务态度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 2010年10月,武俸伊通过社会招警进入警营。作为新警的她,对警察这份职业有着太多的空白,毫无户籍经历的武俸伊深感压力,但她暗下决心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迅速转变角色,武俸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老户籍民警请教。白天在工作岗位上不懂就问,不会就查,夜晚、周末认真研究,做好笔记,反复记忆,揣摩苦读。 从正红派出所的户籍窗口到东坎派出所的户籍窗口,有一摞自行装订的白皮书常伴在武俸伊的手边,那是2010年以来省市县各级公安机关印发的“户籍管理条例”。十年的光景,把这自订的白皮书增添了岁月的褶皱,发黄的纸张上贴着彩色的便签条,写着每一份“条例”的引发年份,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心底的敬畏。 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她迅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成为派出所户籍管理的“业务专家”。10年来,她秉承着“窗口虽小,服务无限”的宗旨,坚守初心,钻研业务、与时俱进,累计办理业务十万余件,接受群众咨询十万余次,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暖警事——便签里的温情 户籍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纷繁复杂。她把辖区群众的事情始终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无论是上门入户进行普法宣传,还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小小的岗位上,到处都有武俸伊忙碌的身影。 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真心服务群众,成为了辖区群众的“贴心人”。打造“不回头”的户籍窗口,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在从事户籍工作一段时间后,武俸伊发现许多群众,尤其是高龄老人,总是记不清办理业务时所需的材料,即使送出门之前反复叮嘱,下次来办理时还是会有遗漏,往返几次后办事群众心中难免有怨言。群众的脸上藏不住心事,心里的失落全会写在脸上,为了尽力减少类似情形的发生,武俸伊便利用空闲时间,精心设计制作了便民条,每当有群众过来咨询业务时,她在热情接待问明来意后,就会根据民众咨询的事项拿出便民条来,勾选清楚需要携带的材料,让群众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只跑一次”,大大提升了户籍岗位的工作效率,培养了警民之间的鱼水情谊,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武俸伊常说道:于我们而言许只是一件小时,于百姓而言每一个细小的点滴都可能减少一次奔波。十年来,她任劳任怨,心系群众,在她平凡的岗位上,用温暖传递关爱,让温情写满窗口。 正警事——便签里的感动 想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做到真正的便民利民,是窗口服务工作给予武俸伊的最大教诲。她说:“每当看到老百姓手捧户口本,露出满意的笑容亦或是激动地向我们连声道谢,这样的时刻总是会让我感动,牢记我们入警时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0年3月的一天,武俸伊像往常一样提前到达户籍室,开门的瞬间,门旁衣衫单薄的一家人吸引了武俸伊的注意。三人身形消瘦,被冻得些瑟瑟发抖,一阵心酸不禁泛滥在心头。经过简单的询问之后,武俸伊得知,老人名叫辛某仁,家住东坎街道新安村,男子名叫辛某龙,是老人的儿子,女子叫王某平,是老人的儿媳,该女子智力残疾,至今无户口,并于2019年8月生了一个男孩。由于该女子无户口,医院不予办理出生证明,没有出生证明,孙子的户口也无法申报。村里正在动田补贴,老人特别着急,得知详情后,武俸伊将补登户口所需要的相关材料一一写在便签里,让辛家父子提供相关材料,她自己也立即开展为女子补登户口工作,并在相关警种配合下采集血样、做DNA鉴定、寻找证人及调查走访;根据领导指示特事特办,尽快解决母亲及孩子的户籍问题。通过走访入户调查、审批,协调相应部门办理出生证明和结婚证,武俸伊很快便把办好的户籍送到老人的手里,看着自己孙子的户口簿,老人及其家人激动不已,“他们终于不是黑户了!武警官,谢谢您!”为此,生活困难的老人还为武俸伊送来了锦旗。 十年的岁月,写在便签里;十年的岁月,写在百姓心;十年的岁月,写在警徽中;那些便签里的故事,是小武警官的警事,也是每个窗口民警的写照。用热心、细心、耐心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树立了一个户政窗口民警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