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查看: 836|回复: 0

“老了怎么办?”第一批丁克开始操心养老

[复制链接]

563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总督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9090
发表于 2024-5-29 0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近日,“第一批丁克夫妻现状曝光”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一名视频博主采访了自己“奔六”的舅舅和舅妈,他们属于国内最初几批丁克家庭之一。如今面对“选择丁克是否后悔”的灵魂拷问,舅妈声称“不后悔,这是正确选择”;而舅舅却劝诫准备做丁克的年轻人:“该结婚就结婚,该要孩子还得要!”

丁克,英语DINK(Dual Income No Kids缩写)的译音,亦即双重收入,没有小孩。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提出,丁克的社会学正规术语就是“自愿不育”,重点在于“自愿”。

自从这一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逐渐发生了本土化转变,已经不限于已婚群体。当李银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北京地区自愿不育群体进行社会调查时,就将未婚人士纳入调查范围。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2021年时已有逾60万丁克家庭,而2022年丁克人口进一步增长,已占到总人口约14%。那些在三四十年前选择不生育的初代丁克,如今都已迈入老年。

事实上无论年龄,所有关于丁克的讨论都绕不过这几个核心问题:“后悔吗?”“孤独吗?”以及“老了怎么办?”

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丁克样本,而一个思路在采访中变得逐渐清晰:不止丁克,每个人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将直面这些人生的终极问题。

80+丁克,已丧偶

老伴的骨灰盒还在火葬场放着

一对夫妻是否生育,最终也许只是一个骨灰盒的区别。

对于一般生育子女的夫妻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在一方撒手人寰后,TA的骨灰盒会先被取回家,然后在冬至或者清明,剩下的一方在孩子的陪同下前往墓地将骨灰落葬。或者进行近年来流行的海葬或林葬,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可以保证逝者的骨灰得到妥善处置。


但是,对于丁克夫妇,尤其是进入人生暮年的丁克夫妇而言,一切未必会有顺理成章的结果。网友“籽石榴”的叔父是北京人,现已年过八旬。年轻时在异地邂逅爱情,留在了当地。无儿无女相濡以沫过了大半辈子,前不久老伴去世。

这名叔父早在丁克的概念在中国被定义前,就已经成为了实践者。因此,他算得上是比初代更早的丁克。

举行完追悼会,面对被装进了骨灰盒的太太,尚未走出丧偶之恸的他更感悲从中来:

因为没有子女,也没有找到意定监护人,亲戚关系又早已疏离,自己死后很可能将无人扫墓也不会再有人续费,因此是否必须购买墓地成了一个问题;

而由于尚未考虑好有一天是否回京落叶归根,所以即使购买墓地也无法确定买在哪座城市,以及是否要把太太的骨灰带回北京和自己合葬。考虑到太太的亲人都在当地,是不是应该给他们留一半骨灰?

老人无奈之下作出决定:先将骨灰盒放在火葬场保存一年,等自己安定下来以后再做决定。

所谓的“安定下来”,指的是解决接下去在哪里度过残年的问题。他所在的城市社区养老机制相对落后,也就是说街道和居委都无力承担照看一名独居老人的责任。而考虑到高龄老人独居的危险性,“籽石榴”的叔父自己也倾向于入住养老院。

然而一名单身老人连入住养老院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没有法定监护人。“籽石榴”介绍,老人找过意定监护人,但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不愿意承担这一角色。最后,“籽石榴”和养老院商量由自己暂时担任远程监护人,但需要多缴纳5000元应急押金。

老人的晚年景况也让“籽石榴”感叹:“人生无非就是用不同路径走向同一个终点的过程,永远是独自来,又一个人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